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快讯 >

舞剧《粉墨春秋》

2013-05-19 22:16 【 字体:

《粉墨春秋》概述
  《粉墨春秋》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继成功打造精品舞剧《一把酸枣》后,主动承担的又一项山西省重大文化项目,是学院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大力支持下,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贯彻落实山西“文化强省”战略,自觉服务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文化实践。经过三年时间的紧张筹备,这部大型原创古典舞剧即将开排上映。   《粉墨春秋》,是一部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表演风格,借鉴中国戏曲及山西地方戏曲的诸多表演形式,用现代思维和视角,表现人性、人情、人理,挖掘人的本质和中国戏曲所具有的内涵与魅力,风格独特、色彩艳丽、情感浓郁、哲理深刻的大型原创古典舞剧。
《粉墨春秋》剧目简介
  “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舞剧《粉墨春秋》取材于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梨园戏班的故事。故事以民国初年为历史背景,以梨园戏班的几经沉浮为线索,以戏班中三个师兄弟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将师徒父子情,兄弟手足情,男女爱情,江湖恩怨,社会、人生百态,尽收本剧。   舞剧通过将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及山西地方戏曲元素的有机结合,运用现代思维和视角创意创作,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望,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人性的思考。
《粉墨春秋》创排的意义
  1、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山西作为中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多达52个,占到全国戏曲剧种总数的六分之一,其艺术的奥妙、色彩、样式、种类等等,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戏曲作为山西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它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粉墨春秋》剧的主创人员秉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用作品传递山西丰厚历史人文资源的精髓,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创新变革的民族精神。   2、用现代艺术元素演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故事,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更有利于受众了解山西戏曲、中国戏曲,传播传统文化。   3、 舞剧是没有语言和国界限制的舞台 艺术。以戏曲艺术为依托,以“梨园”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舞剧作品,既可以展现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又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困难,这对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4、剧目创作、排演的过程,同时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学习、提高、进步的过程。舞剧《粉墨春秋》的排演,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剧目引导、演学结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实践。
一部特点鲜明的舞剧
  首先,这是一部尝试用舞蹈语汇来表现中国戏曲人生的作品。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唱、念、 舞剧《粉墨春秋》剧照
做、打,精妙细腻。《粉墨春秋》突破门类艺术的界限,将戏剧表演融入民族舞蹈语汇中,大大加重了舞蹈编导的难度,加大了舞蹈演员表演的难度。但全体演职人员知难而上,艺术灵感不断迸发,在剧情结构,舞蹈编排,音乐创作,舞美、灯光、服装的设计上,使舞剧多维呈现,如诗如画。舞剧将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又体现出对经典的全新诠释。这种对艺术的独特创新,是舞剧的一大亮点。   其次,创作团队阵容强大。国内著名的舞蹈编导邢时苗与香港著名编剧李碧华首次合作,引人瞩目。剧情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俗大雅,气韵跌宕。如何用肢体语言表现戏剧人生,如何用至情的故事、自由的叙事方式、深厚的意蕴让观众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是舞剧的又一大亮点。主创人员中作曲方鸣、舞美设计高广建、灯光设计沙晓岚,无一不是在艺术颠峰上的大家。更有黄豆豆、王迪、任中杰等国内一流舞蹈家的演绎,这将是一部唯美的,极富艺术观赏性的舞剧。 舞剧《粉墨春秋》剧照
第三,独特的舞蹈思维,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寻,丰富了舞剧的文化内涵,拓展了舞蹈的境界。《粉墨春秋》从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多舛的命运入手,将一个天资不灵、条件不济的小徒弟,循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成就大业。《粉墨春秋》展现的不仅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更是戏曲人对人生目标执着不懈的追求,是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历经的磨难和辉煌。舞剧弘扬了民族文化,倡导了民族美德,是一部极富思想性的作品。这部舞剧将展示立志成才的风采,分享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1] 《粉墨春秋》主创人员
  出品人:李力   编剧:李碧华   总导演:邢时苗   作曲:方鸣   舞美设计:高广健   灯光设计:沙晓岚   服装设计:王秋平   执行导演:周莉亚、韩真   戏曲指导:张善麟   道具设计:郝斌武   化妆造型设计:李建荣   艺术总监:王菁华   舞剧主演:黄豆豆   舞剧主演:王迪   舞剧主演:任中杰
《粉墨春秋》公演时间
  《粉墨春秋》首映 北京 2011年11月11日 北京保利剧院   《粉墨春秋》公演 北京 2011年11月11日、11月12日、11月13日 北京保利剧院   上海2011年11月22日、11月23日 上海大剧院
舞剧人物谱
  喜顺班师傅:陈云   《粉墨春秋》中饰演戏班的师傅,认真严厉,坚持严师出高徒;作为一位父亲,对女儿疼爱有加。做人一板一眼,老实忠厚,但是最终为了戏班所有人的安危,他自愿承担一切,选择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命运。剧中师傅这个角色,表演性强,独特的眼神和动作都展示了“梨园”师傅特有的气质。   大师兄:任中杰   《粉墨春秋》中饰演梨园戏班的大师兄,刚毅果敢,随着戏班沉浮,最后逃不过命运的悲剧英雄,剧中这个角色融入京剧元素的华丽武打,用舞蹈动作手法将演绎电影荧屏的视觉冲击,舞蹈和角色都很有挑战性。任中杰曾饰演过 《一把酸枣》里的男一号。   二师兄:王迪   《粉墨春秋》中饰演梨园戏班二师兄,短打武生,风流倜傥、艺高俊朗,此人特别有天赋,是戏班的顶梁柱之一,和剧中三姨太有一段爱情故事,但最终因为这段“桃花劫”死于非命,可谓悲哉!剧中这个人物融入京剧元素、表演技巧。   二师兄 B角 黄一超   《粉墨春秋》中饰演梨园戏班二师兄的B角,短打武生,风流倜傥、艺高俊朗,此人特别有天赋,是戏班的顶梁柱之一,和剧中三姨太有一段爱情故事,但最终因为这段“桃花劫”死于非命,可谓悲哉!剧中这个人物融入京剧元素、表演技巧。   三师弟:黄豆豆      三师弟 B角 吕建飞   《粉墨春秋》中饰演梨园戏班三师兄的B角,猴戏宗师。此人身材矮小,皮肤黝黑,天资欠缺,条件不足,但是凭着苦练杀出一条血路,谷底反弹悟出猴戏新派。   小师妹:李娟   《粉墨春秋》中饰演梨园戏班师傅的女儿,爽朗独立。自小闯荡江湖,直爽很有性格的一个女孩,也是三师兄黑豆的知己,和黑豆两个人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始自终陪伴在黑豆的身边,不离不弃。   三姨太:杜月姣   《粉墨春秋》中饰演军阀的三姨太,高傲妖娆,向往自由,不顾流言蜚语,对二师兄情深意重,可是最终摆脱不了封建束缚,正是她的情深意重,令戏班命运坎坷。三姨太更是可怜,以精神崩溃而告终。   军阀:白胜   《粉墨春秋》中饰演军阀,此人称霸一方,是一个满口“以德服人”的伪君子,狂放不羁。为了得到戏班的燕子姑娘,不惜逼婚,致戏班于水深火热之中,并间接迫死戏班师傅,是害死戏班大师兄的主谋,是导致戏班解散的罪魁祸首。   军阀副官:王朝民   在《粉墨春秋》里饰演军阀副官,此人阴险狠毒,冷酷无情,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在剧中枪杀大师兄,打残二师兄,逼散了戏班。   小怜:杨涛      太监总管:曹前   《粉墨春秋》饰演一个太监总管,此人好看戏。身在落寞时代,是一个即将被社会淘汰的人物,可是他不愿意面对现实,可谓是社会变迁下的一首悲歌。
编辑本段粉墨春秋—京剧
第一集跟着徽商闯天下
  本集是开篇,故事从明清盐商聚集之地扬州说起,讲述京剧的前身徽班是如何跟着徽商行走江湖的故事。1790年,闽浙总督伍拉纳为给乾隆祝寿,特命徽商江鹤亭组班,于是三庆班得以第一个进京,紧接着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纷纷入京,引起了京师的轰动,由此拉开了京剧从民间走入殿堂的序幕。
第二集 名扬紫禁城
  同光十三绝前三鼎甲的程长庚在临死前对谭鑫培说:你以后会大红大紫,你的嗓音圆润甜美,是靡靡之音,不过靡靡之音唱多了是会亡国的。后来老谭进宫演唱,与慈禧成为好友。艺人们进宫当差,回到民间更是身价百倍,因此老谭等人有了“内廷供奉”的尊称。
第三集:同唱一首歌
  清亡国后,各路军阀混战,炮轰与枪声也盖不过一个声音,那就是京剧的唱腔。京剧像满地野草般在全国蔓延。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界出现了以梅、杨、余“三杰”为代表的鼎盛时期,连拉车的、饭店跑堂的都以能哼出两句西皮二黄为荣,大有全国同唱一出戏的局面。
第四集:堂会的故事
  堂会戏是民末到1949年之间盛行的演剧形式。堂会折射出了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方式。民国堂会风气开先河者是梁启超,为其父祝寿花费400大洋,连袁世凯听了都咂舌说好阔。中国戏曲史上最大的一次堂会戏是发生在上海,1931年,上海大亨杜月笙在浦东老家的祠堂落成,各地的艺人纷纷赶来祝贺,演绎了一场京剧界空前绝后的大聚会。但令杜月笙遗憾的是,伶界名声显赫的余叔岩托病没来。   第五集 打戏(上)   第六集 打戏(中)   第七集 打戏(下)   旧社会的学戏被称为“打戏”。   进科班的第一道程序叫“写字儿”,相当于跟科班签下了卖身契,所谓“打死上吊投河觅井概不负责”。即便是那些当年声名显赫的角儿也都是被科班里的师傅打出来的。   曾坐科富连成社、荣春社、稽古社等私人科班的老艺人们至今仍对“七年大狱”一样的科班生活耿耿于怀,而正是这样的打戏生涯造就了一个中国戏曲名角辈出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艺于新式科班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里的艺人们,已经不用再以写字画押来卖身糊口,不必挨打也一样可以登台唱戏了。   第八集 边走边唱(上)   第九集 边走边唱(下)   京剧界有句行话,北京坐科、天津唱红、上海挣钱。本集着重描述京角儿们跑天津、攻上海   拜码头、打头炮、赚大钱、唱天下的故事。
第十集:花哨的舞台
  在 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传统京剧经历了一场既尴尬而又身不由己的改良。艺人们争演时事新戏,头天发生的新闻,第二天就能在舞台上看到;京剧演员们身着当代服装,和着西洋的乐器,却不得不继续操着传统的梨园唱腔。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全国人民爱上了科技。梨园行顺应潮流,将声光电化的手段引入到京剧舞台上,于是机关布景风靡一时,让人眼花缭乱。甚至在京剧《天河配》的演出中,运用水池、灯光、纱幕等手段,让仙女们似裸非裸,令当时的观众垂涎不已。   这一切构成了当时颇为花哨的京剧舞台,很多老戏迷和老艺人对此仍然记忆犹新。
第十一集:鲁迅与梅兰芳
  1933年初,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来华,引出了鲁迅与梅兰芳的一段恩怨。本集通过他们俩人的故事,展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京剧的发难。   第十二集 捧角儿的和追随者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沪等地的茶园戏馆里,出现捧角的风气。捧角者各阶层都有,上至总统,下至百姓。有官捧、民捧、还有捧角集团,当时声势最大的要数专捧梅兰芳的“梅党”。
第十三集:打擂
  打擂就是京剧流派之间的叫板,主要是比艺赚钱争观众,有的艺人甚至累到吐血。最著名的打擂几乎都发生在上海,海派与京派的暗自叫劲儿、海派之间的打擂、梅兰芳和程砚秋的打擂、戏院与戏院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报社对流派的笔战和观众的场下之争,都构成了打擂的精彩故事。
第十四集:余叔岩家的小院
  余叔岩是京剧界的顶级人物,他住在北京椿树条胡同,这一带居住着不少京剧名人,四大名旦就有两个住在这里。余叔岩白天睡觉,晚上起床,和亲朋吃饭后开始吊嗓唱戏,余家的院子成了名流贤士的聚集地,象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每晚必到。而余宅门外的胡同里也是人头攒动,余迷聚集,抢占最好的位置听蹭,而在这些听蹭的人里边,就蹲着后来鼎鼎有名的杨宝森。有专家说,自从余叔岩死后,京剧就开始衰亡了。   第十五集 “冬皇”孟小冬(上)   第十六集 “冬皇”孟小冬(下)   余叔岩到晚年才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就是被当时捧角儿者奉为“冬皇”的孟小冬。   在今天的梨园界,孟小冬是一个人们既想说又不愿意提的人物。因为作为一个女艺人,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哀伤。   人们最不愿提的是她和伶界大王梅兰芳的这段爱情往事。俩人从相识、恋爱、同居、到分手,甚至引发了一起轰动京城的枪杀事件 。   孟小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随上海大亨杜月笙一家去了香港,并在香港嫁给了杜月笙,正应了她离开梅兰芳时说的一句话:我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跺脚满城乱颤的人。   1977年,“冬皇”孟小冬客死台湾,享年77岁。
第十七集:梨园美女考
  梨园行里的女艺人向来低人一等,在众多女艺人之中,稍有姿色又才艺俱佳的,便成为有钱有势者垂涎的对象,个中滋味往往不足为外人道。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美女的陆素娟,到至今尚在人世已然90余岁高龄的新艳秋,几个当年被人们评头品足的女伶,几段当年闹得满城风雨的故事,多少让人体会到了一些寄身梨园的女艺人们不为人知的辛酸之处。   第十八集 跟包与龙套(上)   第十九集 跟包与龙套(下)   在京剧的舞台上风光无限的角儿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批人,专门负责端茶倒水前后照应,他们既熟悉名角儿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许多梨园逸闻的第一位见证人,这样的人被称为跟包的。   另外一批不起眼的人物,一辈子都只是在舞台上转个圈,喊一声就下台了,没有供人们记住的名字,没有固定的舞台,这样的人被称为龙套。跟包和龙套,虽然大都是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是京剧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角儿们身边,不可缺少的和不能不说的一部分。   第二十集 戏院沧桑(上)   第二十一集 戏院沧桑(下)   在过去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红灯区里,曾有过大大小小的戏院,在上个世纪的前半叶,伴随着京剧的空前繁荣,这些戏院都曾经夜夜笙歌,风光无限。而围绕着戏院和妓院而进行的夜生活,往往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印象至为深刻的一段回忆。   依赖着商业繁荣市面太平而生存的戏院,又是动荡年代里最为脆弱的部分,它们直接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一张张最为生动的面孔。北京就有一句老话,叫“大栅栏的兴衰关系京师之盛衰”。   如今,在京津沪的老城中,那些当年盛极一时的戏园子,都已经或拆或改,大部分都不见了当年的旧貌,换过了时代的新颜。   第二十二集 时代与艺人(上)   第二十三集 时代与艺人(中)   第二十四集 时代与艺人(下)   从皇帝驾崩艺人纷纷改行到改朝换代艺人无奈逃散,时代的变迁对艺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解放前后,百姓生活诚惶诚恐,戏院茶楼更是门庭冷落,很多艺人选择了出走他乡。背负着汉奸罪名的马连良等远赴香港,在说广东话和英语的地方演戏赚钱。   在下九流的排行中,戏子是第八,排在妓女之后,小一辈,因此得管妓女叫姨。1949年7月28日,第一届文代会在京召开,艺人们被称为了文艺工作者。紧接着艺人们都参加了改人改戏的运动,大批旧戏被禁演,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开始成立,名角们放弃了拿包银的习惯。艺人们感慨:真是换了人间。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为建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6年,北京成立了京剧工作者联合会,这之后,又有了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观摩调演年年有。1958年,京剧界喊出了一年要排三百个戏,其中二百革命现代戏。《芦荡火种》《红灯记》、《白毛女》、《海瑞罢官》纷纷登台,连马连良这样的大腕都只能在《杜鹃山》中跑个大龙套。1959年,梅兰芳排出了《穆桂英挂帅》。   1958年,程砚秋因心脏病死于北京医院。1961年,梅兰芳因心脏病死于北京阜外医院。1968年,荀慧生因被斗引发心脏病,死于北大医院。尚小云1975年从西安回到北京,借住在弟子吴素秋安排的房子,1976春,因心脏病死于北京。1966年12月31日,马连良端着一碗面条摔于中和戏院食堂的台阶下,三天后,死于心脏病。随着名伶们的故去,中国戏曲“角”的时代就结束了。
第二十五级旋转的音调
  光绪末年,百代公司第一期钻石唱片在北京开录京剧,录音的老生有谭鑫培等。百代唱片公司的第一批唱片很快就风行一时,大批名伶也踊跃灌片。1921年左右,唱机开始从富豪之家走向社会,再后来又有了电台和收音机。1931年,四大名旦合灌了《五花洞》,当时还为谁先唱谁后唱发生了争执。
第二十六集:但留歌舞在人间
  “角”们虽然去了,所幸的是在一些胶片上还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本集将通过对早期戏曲影片的寻访,讲述胶片上的京剧。胶片上的京剧最辉煌的时期,就是样板戏时代。


文章来源于   中国戏剧网 www.xijucn.com
阅读全文
热门内容

2024济南花朝节《国风戏曲专场》惊艳“破圈”

2024济南花朝节《国风戏曲专场》惊艳“破圈” --> 2024济南花朝节《国风戏曲专场》惊艳“破圈”
“泉在济南·共赏春花——2024济南花朝节”开幕式和“国风戏曲专场”在天下第一泉景区大明湖畔拉开了演出的帷幕。

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即将上映

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即将上映 --> 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即将上映
京剧电影《风雨同仁堂》即将上映

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书法、绘画、戏曲进校园暨京津冀书法绘画交流

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书法、绘画、戏曲进校园暨京津冀书法绘画交流 --> 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书法、绘画、戏曲进校园暨京津冀书法绘画交流
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书法、绘画、戏曲进校园暨京津冀书法绘画交流活动项目中标公告

“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在济南成立

“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在济南成立 --> “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在济南成立
“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在济南成立

关于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筹) 负责人人选公示公告

关于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筹) 负责人人选公示公告 --> 关于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筹) 负责人人选公示公告
根据《山东省省管社会组织负责人人选审核办法(试行)》(鲁社综委发〔2018〕3号)规定,现对山东省京剧发展促进会(筹)负责人人选公示如下:

“戏曲进校园”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举行决赛

“戏曲进校园”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举行决赛 --> “戏曲进校园”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举行决赛
当天,“戏曲进校园”首届重庆市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举行决赛。百余位“梨园小将”参与现场比拼。他们的年龄多在7岁至12岁之间,一米多的个头看似稚嫩,扮起仙姑、杨玉环、虞姬等角色却一丝不苟,引发观众齐齐赞叹的同时也让人感受戏曲传...

山西省政协委员:建议出台实施细则,让戏曲进校园落到实处_网易

山西省政协委员:建议出台实施细则,让戏曲进校园落到实处_网易 --> 山西省政协委员:建议出台实施细则,让戏曲进校园落到实处_网易
山西省政协委员:建议出台实施细则,让戏曲进校园落到实处,

四部委合推戏曲进校园 学生免费看一场优秀戏曲演出

四部委合推戏曲进校园 学生免费看一场优秀戏曲演出 --> 四部委合推戏曲进校园 学生免费看一场优秀戏曲演出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总体目标: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

大连市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会昨天召开

大连市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会昨天召开 --> 大连市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会昨天召开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根据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安排,市委宣传部、市高校工委、市教育局、市文广局、市财政局、市文联主办的大连市戏曲进校园活动推进会于昨天下...

北京市级财政支持戏曲进校园 大中小学生每年免费看一场戏曲演出

北京市级财政支持戏曲进校园 大中小学生每年免费看一场戏曲演出 --> 北京市级财政支持戏曲进校园 大中小学生每年免费看一场戏曲演出
12月24日晚,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指导、北京市教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 戏曲进校园2017校园戏曲节在清华大学落幕。当晚,谷文月、李树建、李梅、李鸿良、高淑娟等戏曲名家与大中小学生、票友同台演出。 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戏曲艺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