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启蒙专栏 >

[转帖]昆山天籁——昆曲

2013-05-25 20:31 【 字体: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大幕徐徐拉开,忘却了久难相逢的春雨,忘却了朗朗的读书声。此刻的北大,此刻的大讲堂,只为这一场穿越生死的爱恋翘首企盼。
来自源地的昆曲,闪着传承六百年的光芒,如诗如画的展示着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穿越了六百年向我们轻盈走来的杜丽娘,牵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檀板轻扣,丝竹缓响。好似轻轻的一阵风儿,把人带回了那个属于昆曲的时代。
昆曲脱胎于苏州的昆山腔。在元代末年由顾坚等人以南戏的海盐腔为母本改造而成。它不同于苏州的本土文化,也与山野民歌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诞生之日起就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昆山腔以其优美典雅的唱腔很快得到人们的推崇。然而,明初至明中叶的150多年里,昆山腔、戏曲乃至整个通俗文化界都在萧条与禁锢中喘息。在限定戏曲题材,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大环境中,很难产生好的剧作家和优秀的剧本。这种惨淡经营的局面直到明嘉靖年间才得到好转。
明嘉靖年间,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充分暴露出来。统治阶级的内部机制出现了问题,使得思想的禁锢名存实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富起来的人们对于业余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昆曲就是在这时抓住了机遇,完成了质的飞跃。
昆山腔原本就在各大唱腔中居于榜首,在这时,又经当时著名的艺术家魏良辅等人改造,吸收了北曲的艺术优点,使它具备了走向全国的条件。
但是,此时的昆山腔仍是以清唱为主,真正使它与舞台紧密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昆曲的,还是明代梁辰鱼的《浣沙记》剧本被搬上舞台之后。以新昆山腔表演的《浣纱记》是 昆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昆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从此,“昆曲”“昆剧”的称呼渐渐流行。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昆曲进入昌盛时期。它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全国关注的目光。无论是皇城北京,还是岭南广东;无论是北方官话,还是粤言吴语,都被它深深的吸引,对它无比的迷恋。当时班社数量之多,名角戏迷之众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仅仅一个戏班的演出竟能达到“趋听者万众”!社会矛盾的激化及昆曲的流行也大大激发了剧作家的创作热情。在这一时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剧本,《牡丹亭》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除此以外,致力于戏曲表演理论研究与戏曲剧目品评的人也为数不少。这对改进昆曲的舞台艺术,提高剧本的文化内涵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末清初的战乱曾使昆曲一度陷入低谷。但不久,乡士官绅丰富业余生活的需求很快又推进了昆曲的复兴。作为昆曲的原产地,苏州已达到“家歌户唱寻常事,三岁孩子识戏文”的程度。而有着语言障碍的北京人也被昆曲典雅的音乐,细腻的做工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它的热情丝毫不比苏州人低。“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正是当时盛况的写照。到了康熙中后期,由于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以及皇室的推崇,昆曲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的问世使得一时“洛阳纸贵”,街头巷尾无不赞誉。昆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此后昆曲的剧本创作开始疲软。典雅细腻的昆曲还受到了粗犷质朴的民间小戏的冲击。听惯了过于端庄严谨的昆曲,粗朴的小戏反而更具有吸引力。演唱昆曲所使用的吴方言对于广大北方观众有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未睹原文而闻其乐,往往会使听者茫然不知所措。相比之下,民间小戏来自民间,代表着最普通百姓的社会观和审美趣味,更易于百姓们接受和传播。虽然朝廷曾因小戏的教化问题而颁布禁演诏令,但这并不能抑制民众对小戏的热爱,也无法挽回昆曲大势已去的颓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几个回合的较量使昆曲最终败下阵来。而由民间小戏的声腔融合而成的京剧终于成了风靡全国的大剧种,时至今日仍被誉为国粹。
尽管如此,倘若用“一蹶不振”来形容此后的昆曲也不大精当。昆曲虽然失去了梨园霸主的地位,但却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虽然昆曲戏班较从前减少许多,但许多绅士家庭还是将昆曲清唱作为子女文化修养的一部分。它被誉为“百戏之母”,现在流传于世的各个剧种无不从它的身上汲取了营养。而京剧更适于昆曲有着不解之缘。会唱昆曲,是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基本功。文武昆乱不当,这才是真正的角。
建国以后,国家给予各个剧种大力支持。1956年4月至5月,浙江省昆苏剧团根据清初苏州派剧作家朱素臣的传奇《双熊梦》整理改编成剧本《十五贯》,它的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好评。随着此剧的演出,昆曲又一次得到人们的垂青。周恩来总理更是盛赞“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时间推移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入的各种文化形式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整个戏曲界极不景气,这又加剧了昆曲的衰败。很多演员为了生计改行,甚至离开梨园界。苏州昆剧团的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在那时却在一家婚纱影楼为人化妆。有人惋惜,有人悲叹,绵延了数百年的艺术似乎就这样在我们的手中流失了。
2001年5月18日,这是一个在昆曲史上要永远铭刻的日子。在这一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国政府于民间对于保护和传承昆曲的工作也从新给予重视。近几年,苏州昆剧团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重排了《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他们在全国的巡演都获得了好评。昆曲再次焕发了青春。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汤显祖评判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但我们细细品味,这又何尝不是昆曲在这六百年经历的风风雨雨。生生死死,皆缘于永恒不灭的情;兴兴衰衰,皆因为至真至幻的美。
谢幕了。在无数人热烈的掌声中,大幕缓缓落下。
舞台上最热闹过后即是最空旷。好在帷幕的这一次落下是为了下一次的拉开。
也希望昆曲表演的艺术大幕能够开开合合,直到,永远……
阅读全文
热门内容

京剧的乐器简介

京剧的乐器简介 --> 京剧的乐器简介
京剧的乐器简介

脸谱和“跳加官”的来历

脸谱和“跳加官”的来历 --> 脸谱和“跳加官”的来历
脸谱和“跳加官”的来历

同为旦角,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同为旦角,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 同为旦角,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同为旦角,武旦和刀马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学唱戏有益健康

学唱戏有益健康 --> 学唱戏有益健康
学唱戏有益健康 近年来,在公园的亭子和大树下,常有一些中老年人凑在一起学唱戏。他们这些戏迷,不计较观众多少,不计较有无琴师给他们伴奏,依然是精神抖擞,意气昂扬,声音洪亮,表情自然,他们把自己变成戏曲中的人物,演唱十分投入。...

京剧“骂戏”知多少?

京剧“骂戏”知多少? --> 京剧“骂戏”知多少?
京剧骂戏知多少? 在京剧舞台上,有一批别具一格的传统剧目,它风格独特,正气凛然,催人奋进,深受欢迎,人称骂戏。比如,老生戏的《击鼓骂曹》、《骂王朗》,青衣戏的《贺后骂殿》,老旦戏的《洪母骂畴》、《徐母骂曹》等等,都是脍炙人...

京剧行头中的十蟒十靠

京剧行头中的十蟒十靠 --> 京剧行头中的十蟒十靠
京剧行头中的十蟒十靠 我们常看到舞台上的帝王将相身穿各种颜色的盔甲和袍服,花花绿绿的,其实,这些盔甲和袍服的颜色在穿戴时都有一定的规范。以将军的盔甲和官员的蟒袍来说,则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即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即...

114首定场诗

114首定场诗 --> 114首定场诗
114首定场诗 定场诗,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艺演员等在演出节目前,往往先念诵四句或八句诗,诗句往往诙谐幽默,短小精悍而让人印象深刻,为的是快速聚拢观众耳音,以便演员马上进入表演,这样演员先定住了场,故称为定场诗。 1、浪说...

京剧与时代共舞

京剧与时代共舞 --> 京剧与时代共舞
京剧与时代共舞 《曹操与杨修》是上海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首演于1988年。该剧1989年获得中国戏曲学会首次颁发的中国戏曲学会奖,1995年获得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唯一大奖程长庚金奖。 采访札记 京沪两地...

京剧界爱好者的常识

京剧界爱好者的常识 --> 京剧界爱好者的常识
京剧界爱好者的常识 1、京剧的四功五法指的是什么? 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 2、尚老将、姜圣人、赵老开、凤二爷是人们对那四位艺术家的尊称? 尚和玉、姜秒香、赵如泉、王凤卿。 3、二、三十年代京昆演员中以演猴戏著称的...

京剧的口手眼身步

京剧的口手眼身步 --> 京剧的口手眼身步
京剧的口手眼身步 京剧唱、念、做、打四功的好坏,在于演员运用口、手、眼、身、步技巧的娴熟程度。戏班将其称为五法。 口:口法在五法中占居首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不仅要唱得动听,念得清脆上口,在口形上也要给观众一种美感。而不...